国美还能坚持下去吗-国美还有机会逆袭吗
因为商人总是为了自己在着想,而不是团队着想!
这次国美的情况一边是员工的薪水从9月份开始没着落,另一边国美的创始人黄光裕夫妇在香港股票市场多次,共10亿港元。给人一种经营情况不妙,老板要携款跑路的感觉。希望是错觉。
这是因为企业在电商的凌厉打击下,自身经营战略错误,出现大额亏损。曾经专业电器卖场的王者,全国拥有2000多家门店,近30万的员工,今天发不出工资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1987年成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年销售超千亿;2022年陷入无法发薪的状况。生动演绎了?眼看他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创业打天下是困难的,守业更难。风谲云诡的商场,行业政策的变化,经营模式的改良,因企业未觉察到变化就会无情抛下。?时代要抛弃你,再见都不会说一声?。
我特别想谈谈因为行业政策改变但保持体面退场的?新东方?。
中国监管部门对K9(小学+初中)教培行业进行严厉整顿后,新东方2021年辞退了6万名员工。新东方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俞敏洪承认:经营转型后,公司营收暴跌80%。退还预付学费、员工遣散费和教学点退租等费用产生了近人民币200亿元支出。
这额外支出的200亿现金,不是临时借来的,一直躺在新东方的账上。正因为俞敏洪的坚持,正因为这笔钱,在危难的时刻挽救了新东方,让其在绝境中还保留体面退场的机会。然后俞敏洪宣布,帮助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遭遇困难,没有放弃员工,而是带着员工一起去厮杀新的战场。
黄光裕仅仅是个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俞敏洪是有底线的企业家,也许他曾经走在崩溃的边缘,?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个伞。?
一边员工薪水悬在半空,而另一边员工拿到全额的赔偿金离场。黄俞两人,孰好孰坏,高低立判。
在国美买了家电,但是又没有货怎么办?
国美和苏宁哪个好
国美和苏宁对比,苏宁前景比较好,因为苏宁目前的名气比较大,品牌效应比较好。
买电器去国美还是苏宁
一般来说价格都差不多,但是一定要去人流量大的门店才好,有些门店位置不太好,价格压不下来,我家旁边有家苏宁价格比其他苏宁门店更贵,结果关掉了。?
家具是由材料、结构、外观形式和功能四种因素组成,其中功能是先导,是推动家具发展的动力;结构是主干,是实现功能的基础。这四种因素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由于家具是为了满足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和使用目的而设计与制作的,因此家具还具有材料和外观形式方面的因素。
家具多指衣橱、桌子、床、沙发等大件物品。
柳青《铜墙铁壁》第十八章:“一个背盒子枪和卡宾枪两件子家具的警卫员上来了。”家用的器具,指木器,也包括炊事用具等。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使用的具有坐卧、凭倚、贮藏、间隔等功能的器具。通常由若干个零、部件按一定接合方式装配而成。
已成为室内外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五种槐柳楸梓梧柞:“凡为家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种。”可见,自古以来,中国家具一直以木材为主要用材,主要是木家具。
2022年苏宁倒闭的原因
不赚钱。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在2020年开始就有大量的苏宁小店都撤店,关闭不干了,这里的直接原因就是经营不善,入不敷出,不赚钱,后面的公司撑不住了,也就没有干下去,都撤了。苏宁小店与传统便利店不同,苏宁小店会根据用户的核心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商品选择,尤其是它的主战场——全国成千上万个社区,苏宁小店主要围绕用户和用户家庭的“厨房”,主打生鲜、果蔬、热鲜食等品类,致力打造成为每个社区的“共享冰箱”,让用户的日常,尤其是缺乏集中采买时间的工作日期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到最新鲜的食材和最美味的熟食。除了围绕消费者的一日三餐,苏宁小店还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
苏宁国美和三大家电巨头
国美电器集团成立于1987年元月一日,是中国最大的以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零售为主的全国性连锁企业。国美电器集团在全国280多个城市拥有直营门店1200多家,旗下拥有国美、永乐、大中、黑天鹅等全国性和区域性家电零售品牌,年销售能力1000亿元。2003年、2006年国美电器相继在香港、澳门开业,目前在两地已拥有17家门店,迈出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国际化第一步;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2007年1月,国美电器与中国第三大电器零售企业永乐电器合并,12月,全面托管大中电器;2008年3月,控股三联商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连锁零售企业。目前,集团拥有员工20万人,每年为国家上缴税收超过20亿元。
国美电器集团坚持“薄利多销,服务当先”的经营理念,依靠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不断创新的经营策略,引领家电消费潮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国美品牌得到中国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着“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企业发展理念,国美电器与全球知名家电制造企业保持紧密、友好、互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众多知名家电厂家在中国的最大的经销商。
家用电器千万要去实体店买
1、种类不同
实体店出于店面面积、产品利润、员工业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通常只出售该品牌的最新款产品,越大的门店,所出售的产品也就越新。
网上门店出售的产品种类就比较多了,通常是三种:商场同款、老款产品、专款产品,消费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
2、质量保障不同
品牌实体店的产品质量相对有保障,渠道相对正规,产品眼见为实;而网上部分卖家的产品会出现假冒、以次充好的现象,因此网购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度高、交易量大、消费者评价高的正规电商平台。
3、便利度不同
去实体店购买家电,需要消费者本人去店内挑选,相对网上买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而在网上购买,消费者只需要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操作,购买后通过快递送货,相比实体店节约了很多时间,更加便利。
凤凰网-生活研究院|买电视去实体店还是上网店
凤凰网-实体店PK网店买家电,你选哪个?
想知道国美的品牌现状和品牌的塑造策略~
这个是正常的,店大欺客,给你说到月底那你就等着下个月初把,退货时不可能的了,我在苏宁卖场呆过,说实话,像我们这样的消费者自己感觉买了很贵很值钱的东西,但是在人家眼里根本就不当那么一回事,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所以现在你还是等着吧,耽误的时间根本没有办法和他们算,他们也不会承认违约的,要不到工商部门举报,要不就等着
国美模式:专业连锁,五个统一,低价取胜 国美与沃尔玛的相同之处有三点:其一,都是大量发展连锁店,以量取胜;其二,都是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牌和形象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资金结算;其三,都是以低价取胜。
国美与沃尔玛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专业连锁,即只经营家用电器,后者是百货连锁,产品品种数以万计。
国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连锁模式和低价策略外,还在于它所选择的经营领域,即家电。 家电在中国是成长性较好的商品之一。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家庭开支和大件消费品购置,主要集中在家电上。其次,家电又是商业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其三,家电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从而供求矛盾比较严重的产品。厂家的激烈竞争,对商家极为有利。谁成了这了行业龙头老大,谁就拥有低成本扩张的绝对优势。其四,一般服装、百货、杂货类产品,无论实力大小都可以做,许多产品正规的百货公司竞争不过街头小店,而街头小店又竞争不过摆地摊的。因为后者经营成本更低。家电则不一样,消费者不仅注重产品品牌和生产厂家,也注重商家,只有实力强,品牌响,连锁店多的大店,才能避免买假货,产品维修服务才更有保障。在这一领域,一般小个体户的店铺不可能有竞争优势。
黄光裕的国美之路
1985年,改革开放大潮尚未掀起之时,一个潮汕少年决定像其他同乡一样出去闯荡,他,就是黄光裕。那年,黄光裕才16岁,初中尚未毕业,带他出来的则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哥哥黄俊钦。
家境贫困的哥俩怀揣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寻找赚钱的商机。和同时代广东、福建商人一样,他们通过潮汕、深圳、广东的厂商关系贩卖当时的短缺物资。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兄弟俩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很快,颇具市场眼光的黄光裕发现,内蒙古市场太小,想去更大的城市发展。1986年,黄光裕和黄俊钦就拿着在内蒙古赚到的第一桶金去了北京,在北京珠市口东大街420号承包了国美服装店。1987年1月1日,国美服装店正式开张,3个月后改名为国美电器,开始了黄光裕真正的创业之路。那一年,他年仅17岁。
1987年开始,黄光裕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在当时家电处于卖方市场,有货不愁卖的情况下,黄氏兄弟仍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其他商家则是抬高售价、以图厚利。“其实当时有‘被逼’的成分。”黄光裕回忆说,“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当时他想出的方法是薄利多销。在强大的国有电器商店面前,低价策略为小小的国美电器店带来了不少回头客。
尽管当时就有人质疑其货源,坊间也有传闻黄光裕引进的货源是私货,但不得不承认,黄光裕是一个商业天才。他和国美在这个市场上留下了无数印记,他首创了很多零售业拓展模式,如今,其中不少的模式已成为整个零售行业的通用模式。
1991年,他第一个想到利用《北京晚报》中缝做广告。在仅仅以每次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的广告后,他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并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在当时来说,这是一个有超前意识的行为。极少的广告投入却为国美吸引来了大量顾客,电器店的生意让人艳羡。
小有成就的黄光裕没有坐享其成就此满足,而是陆续开了多家门店,到1993年前,小店面已达七八家。当然,这也是其最早的资本扩张行动。随后,他将旗下所有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
国美的成长伴随着黄氏兄弟的财富增长。随着经营理念的差异,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24岁的他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国美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1993年,黄光裕原来的电器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1999年,国美进军天津,开始从北京走向全国,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全国性扩张;2001年12月,国美在12个城市共拥有49家直营连锁店及33家加盟连锁店;2004年12月,国美电器直营门店达200家,并进入音像连锁业;2005年,国美进军地产业,建造国美第一城;随后3年,分别并购山西北方电器、大中电器和永乐电器;2008年2月,战胜最大竞争对手苏宁电器成功收购三联商社。
截至目前,国美已经是国内家电零售业无可争议的第一巨头。
1998年,29岁的黄光裕做了两件事。
其一,成立鹏润投资,下属地产公司,并实现了在香港的借壳上市,为下一年开始的全国扩张打下资金的伏笔;
其二,编写《国美经营管理手册》,这个后来被称为“红宝书”的册子,为国美未来10年的扩张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1999年国美向全国进军迈出了建立全国连锁网络的关键一步的时候,黄光裕却把国美电器总经理一职托付给妹夫张志铭,创办了总资产约50亿元的鹏润投资有限公司,退居幕后进行资本运作。随后的2000年,在国美如火如荼发展之际,黄光裕却突然减持了其手中国美电器的股份。之后,大家才逐渐了解到,他已经在玩“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
“互动、互助、互补”一直是黄光裕坚持的投资理念。国美利用商业经营的现金流,与房地产进行互补,曾获得不错的协同效应。而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北京,黄光裕也欲“用做家电的模式做房地产”。鹏润家园不止一次打出价格牌。
业界对黄光裕的印象也能说明问题。在国美进行全国连锁高速扩张时,黄光裕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营运领域,与全国各大家电企业接触颇密。但随着国美在全国上千家门店的开设,身价见涨的黄光裕却逐渐“淡出”了厂家举办的各种会议。
2000年初,黄光裕将眼光瞄准了投资环境宽松的香港证券市场,也开始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黄光裕染指京华自动化(后更名为中国鹏润、现名为国美电器),经过许多复杂的步骤以现金认购股票谋取到了控股权(如下表)。2002年10月26日,黄光裕重掌国美帅印。随后,黄光裕对国美高层人事与组织架构进行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一年内国美变动之频繁,甚至引发了业内的深度质疑。
2003年,黄光裕成立完全控股的“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国美集团将94家门店全部股权装入“国美电器”,由鹏润亿福持有65%股份,黄光裕直接持有国美电器剩余35%股份。他开始重组“国美电器”。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持有的国美股份和公司名称。65∶35的比例是为了回避商务部关于外商零售企业、外方股份比例必须在65%以下的限制。注册“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借用国内高科技企业免税的优惠政策,回避出售股权需要支付的巨额所得税。
黄光裕出了名的低调寡言,2003年,身为鹏润投资总裁、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鹏润集团主席的黄光裕仅公开亮相两次。黄光裕的低调也给国美带来了“没有调子”的负面评价。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舆论关注率相当高的国美看不到实际运营所产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运营经验或理论产品的产出。缺少理论元素的包装造成了国美品牌的高度、理论深度不够。而家族集权下能否继续有效运作,更是对黄光裕的最大考验。
在其总部大厦随手都能看到一本书《黄光裕如是说》。书中介绍说,黄光裕很早就开始研究香港的证券市场,研究资本运作的方法以及各国的汇率政策。这也就不难理解,如此复杂但又几无破绽的资本运作手法必定经过黄光裕多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
资本运作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财富的累积。2004年,他以105亿元的身价成功登上了胡润财富榜的首位。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不仅仅是亿万财富的年轻缔造者,还有他的光头造型和那句“我的钱还不够花”。
“钱还不够花”的他继续着资本运作之路——疯狂,加大投资。2005年,黄光裕蝉联了胡润财富榜首位。
2006年4月6日,黄光裕宣布以私人配售方式售出不少于大约12亿港元的国美电器股份。这是黄光裕自2004年9月以来第三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3年3次,他从国际资本市场近40亿港元。
2007年10月31日,在胡润发布的“2007胡润富豪榜”上,黄光裕通过出售股份93亿元,成为最多的富豪。
2004年曾有人指出:国美通过连锁零售业挤占上游货款,来实现短融长投,在这方面国美玩到了极限。
观察黄氏家族的地产投资体系,我们不难发现,黄光裕最拿手的把戏其实就是在零售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之间搭建了一个内部融资的资金平台,通过短融长投来吞食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
自然,黄光裕的这一手做得极其隐蔽,换了他哥哥黄俊钦作为幌子,而自己正式在房地产行业登台亮相则是在2005年初,黄光裕带着资本市场上的资金,设立了国美置业。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通过政府公权力释放得以发育的最明显行业,其中的黑幕重重。私企涉及越深,与政府、国有银行的牵连就越多,这些往事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随便哪个爆炸,都会使场面难以收拾。
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利润虽然丰厚,同时对资金的需求也特别巨大。而短融长投的游戏一直让国美的资金链条绷得很紧。无奈之下的黄只有寄希望于资本市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通过高估数倍自己的资产价值实现上市,玩一把高明的财务戏法来解决资金紧张问题,但是,黄却在不经意中收获了一个副产品——首富榜首。
2008年,他135亿元,再次成为手头现金最多的企业家,也第三次登上了胡润财富榜的首位。这时,他的总资产已达430亿元,他也是继荣智健家族之后第二位三度登上胡润财富榜的富豪。
他曾说过,企业家最大的贡献是积极运营资产。也有人问过他,“你是实干家还是资本高手?”显然,黄光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也许,做一个资本运作高手让他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黄光裕的战术是,强调对中心城市和附近区域的快速覆盖:每进入一个城市就开始密集开店,从一线市场一直覆盖到二线,力图以快速和最大程度的获得该地区的市场份额,等到份额确立后,黄光裕才会逐步调整其运营,梳理流程和建设管理后台。
其实整个中国家电连锁行业,他们最初的发展模式都如出一辙。
事实上,这种圈地运动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秘诀是“轻资产”运作模式,即不断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并利用新店开张向家电厂商收取进场费、展台费等各类费用,最大程度地分摊掉开店的成本。
但这种做法也并非没有弊端——扩张的速度过快往往容易导致资金链的断裂,无数个本土零售企业验证过这个结果。要想保持长此以往的扩张速度,资金就成为最重要的元素。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借壳上市,由于商业模式的吸引力,国美电器在香港受到追捧,这就解决了国美扩张在资金上的后顾之忧。
事实上,这种由于零售商日益强大而增加与制造商之间的议价能力,并逐渐掌握话语权,体现出“渠道为王”的商业模式,国外早已有之。著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等,无一不是在这样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
渠道越庞大,与制造商的议价能力越强。黄光裕已经不满足于自建渠道的缓慢速度,他开始选择收购。
现在谁不在国美卖电器,谁就将错过最大的市场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10年,是中国零售全行业崛起的10年,从默默无闻到全面掌握通道话语权,家电零售企业相对其他零售行业和业态显得更为生猛。从长远来看,渠道的力量将毋庸置疑地越来越强大,一个企业因为扩张倒下,会有更多的企业顶上来,但扩张的方式从未改变,这就是渠道的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黄光裕这种占领渠道的霸道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接受,在这个渠道为王的时代,渠道的横向整合将会变得非常猛烈。
归根溯源,早在2006年就有关于黄光裕负面的消息传出。据报道,他涉嫌违规借贷中国银行的贷款。当时的情况很是微妙,还牵扯到了其兄黄俊钦,而黄光裕的夫人杜鹃曾在中国银行任职。但随后,据传,靠着哥俩良好的公关能力,他们成功解决了当时面临的危局。查询国美在2007年1月在香港联交所发布的公告称,公安部针对黄光裕及其间接持有的鹏润房地产公司的“协助调查已经正式撤销”,公司的危机暂时平安度过。
如今,再次面临的危机却让他被警方逮捕,而且很多谜团依然难解。
证监会也证实,黄光裕与股票违规操作有关。同时,被聆讯的还有与黄光裕相关的两只股票的负责人——ST金泰控股人黄俊钦和中关村董事长同时也是他老乡的许钟民。受影响的还有他们所在的公司——国美、金泰、中关村、三联商社无不受其牵连,
国美“类金融”发展模式就是其深层的根源。
据称,黄光裕被调查的起因是涉嫌“操纵市场”,具体系指对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金泰股价进行操纵。但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国美的扩张采取的是“类金融”发展模式,使得其能够在较短时间集聚大量的资金,在大量的资金支持下,才有可能进行“操纵市场”。
专家表示,传统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批零差价来实现利润,但目前在我国,这种盈利模式正在发生令人担忧的改变。“开店卖货”正在变成“开店圈钱”。比如像国美这样的大型零售企业,就有媒体爆出有过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或是拖欠货款占压资金等"类金融"发展模式。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专家指出,这种“类金融”模式,把“吃”供应商当成合理集资的聚宝盆,使零售商成为“不受管辖的金融企业”。导致一些零售企业依托供应商货款和银行贷款,无本开店,快速扩张,同时迅速积累资金,为其进行其他的市场操作带来了资金基础。
国美目前的决策管理团队已由此前的7人决策团队变为“3人核心决策层——11人执行委员会”。
按照新管理格局,董事会代理主席兼总裁陈晓、常务副总裁王俊洲、副总裁魏秋立三人组成国美电器的核心决策委员会,负责公司日常经营和重大管理决策。后两人皆为跟随黄光裕多年的国美元老。在决策委员会之下,国美多位副总以及各个大区老总组成了11人执行委员会,负责总部和全国各地分部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其中包括黄光裕胞妹、国美华东大区总经理黄秀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